太原理工大学王宝俊教授一行和西安交通大学方涛、邓建强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来源: 作者: 刘光辉 发布时间: 23-12-19 15:44 次浏览

12月18日上午,太原理工大学王宝俊、章日光、凌丽霞、尹涛和西安交通大学方涛、邓建强应邀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方涛和王宝俊教授分别作题为“有机液态储氢载体技术:从概念到应用”和“基金申报专题讲座:反思重要十问、厘清内在关系、提升申报质量”的学术报告。本次交流会在4502会议室举行,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常春然主持,学院领导班子、青年教师、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加。

常春然院长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并作会议致辞。他表示,太原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近年来与榆林学院在能源化工领域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密切的合作。本次学术报告旨在拓境开新、启迪思维。愿各方借此交流机会都有新的收获。

方涛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他指出,储氢、运氢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环节。方教授对比了日本千代田公司、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德国Hydrogenious公司的加脱氢技术,并结合自身团队多年来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分享了在N-杂环有机物加氢受体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催化加氢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反应机理研究、立体异构择形加氢—脱氢路线优化和工程化实践等。方教授团队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开展大规模、长周期储运氢工程应用,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王宝俊教授以“七具体化、二凝练、二可信”为开篇,从what/why/how、题目、摘要、立项依据、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技术路线、创新点、工作基础和勇于吃苦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强调,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斟酌,例如,题目需具体准确、摘要需字字珠玑;立项依据应开门见山,避免假大空;参考文献注重新老结合;关键科学问题需凝练到位,关注其一般性、重要性和困难性;研究内容和目标要支撑和匹配关键科学问题,并具体化;技术路线应落实研究内容,贯穿融合;创新点要综合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凝练,且应足够新、确实新,而不是自认为新;充分展示工作基础,展示自我。最后,王教授鼓励青年教师应潜心科研,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吃苦,做积极向上的科研人。

方涛和王宝俊教授还耐心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学术问题。本次交流会拓展了与会师生在氢能应用领域的科研视野,极大地鼓舞了学院教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热情,树立了科研自信心。

王宝俊教授简介:

王宝俊,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学报》编委、《煤炭转化》执行主编。从事煤化工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的理论研究,在电子-分子水平上探讨一碳反应催化剂结构调变与性能调控的微观定量规律和催化工艺设计;承担《化工热力学》《量子化学计算》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8项,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9项;与中国工程院工程知识中心、中科院煤化所和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和研发项目4项。第一完成人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在《ACS Catalysi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Catalysis》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

方涛教授简介:

方涛,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首批高层次(百人计划)人才、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委员、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组成员;曾任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特别研究员、西安交大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学院兼职副院长。研究方向:有机液态储氢载体、超临界流体、生物质能、微纳米材料。

在化学化工类SCI期刊上发表论文逾120篇,合作英文专著1部,申请与授权专利30余项;研发制备生物柴油、生育酚的超临界流体工业化分馏工艺与商业化生产装备;针对有机液态储氢载体放氢慢、选择性差等问题,方教授团队在十余年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制备高性能吸放氢催化剂,实现反应性能调控。据此研制三代桌面式、20尺撬装式连续储氢与放氢样机,积极推进有机液态储氢载体技术在加氢站、长周期氢储能、氢纯化、氢动力运输载具、长距离大规模氢储运等实际场景中的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