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盛林研究员受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恰逢24级研究生入学,我院特此安排所有研究生参加刘盛林研究员的交流报告向刘老师学习。常务副院长王爱民教授和科研副院长亢玉红教授以及我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亢玉红主持。
亢玉红首先对刘盛林研究员做了简要介绍,并代表我院师生对刘老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刘盛林研究员为参会的师生做了题为“醛氨合成吡啶新型高性能催化剂和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学术报告。刘老师从乙醛甲醛合成吡啶技术、吡啶偶联制2,2’-联吡啶催化剂、丙烯醛丙醛和氨合成3-甲基吡啶催化剂以及目前合作项目四个方面介绍自己从业至今的一些工作发展概况。他首先对国内外的吡啶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20年前我国在该产业方面近乎空白,基本完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效低毒农药、医药等发展。以此为课题,刘老师及其团队在历经10余年的刻苦研发终于突破了合成吡啶碱催化剂关键技术难题,并通过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和联合攻关,完成了万吨级催化剂制备中试装置实现了催化剂的量产。报告中刘老师还分享了一些研发历程中的奇思妙想和意外事件,并以此来强调科研中要有坚韧不挠的求真精神,同时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意外结果,因为这种意外结果有可能距离成功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刘盛林研究员简介:
刘盛林,博士,研究员,1969年出生,江西南康人。1999年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2-2003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后,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2009年聘为研究员。在科研第一线进行烃类烷基化和芳构化以及低碳烃催化转化等研究。作为催化剂研发的负责人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乙醛-甲醛-氨合成吡啶新型复合分子筛流化床催化剂。2008年3月于安徽国星生物化学公司2.5万吨/年吡啶生产装置(迄今全球最大规模吡啶生产装置)一次投产成功。作为催化剂研发的负责人开发出液化气芳构化新型复合分子筛催化剂,2011年9月于广西玉柴石化有限公司进行了20万吨/年工业实验,为我国液化气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能够得到紧缺的高品质汽油。获得的奖励有:201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0年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2005年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2003年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